單元六 清領後期的臺灣
第 1 課 開港與通商
南博士
● 英 法利用戰爭開港:西元 1856~1860 年間,清朝與英、法爆發兩次戰爭,稱為英 法聯軍之役。清朝戰敗,除了割地賠款,還開放包括臺灣在內的通商港口。
一、開港與對外貿易
1. 原因:臺灣航運位置優越、物產豐富,是西方國家想占領的目標。
2. 過程:西元 1860 年英、法兩國利用戰爭迫使清朝開放雞籠(基隆,臺灣北部重要的海運樞紐)、滬尾(淡水)、安平(台南)、打狗(高雄)為通商港口。
3. 影響:各國陸續在通商港口設立洋行與領事館,臺灣重新進入國際貿易體系。
4. 示例
(1)淡水 英國領事館:清領末期,由英國人在淡水 紅毛城設置,處理在臺行政、外交與貿易等事務。
(2)安平 德記洋行:安平開港後,英商德記洋行派人到當地設立貿易據點。
(3)打狗 英國領事館:高雄開港後,英國為拓展對臺貿易而設立。
二、經濟重心轉移
1. 發展過程
(1)經濟作物轉變:臺灣的經濟作物由「稻米、蔗糖」,逐漸轉為以「茶葉、樟腦和蔗糖」為主,尤其茶葉和樟腦更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。
(2)主要產區
˙茶葉:北部丘陵地區。
˙樟腦:北部與中部山地。
2. 影響
(1)新興市鎮的形成
˙北部:大稻埕、三角湧(三峽)、大嵙崁(大溪)。
˙中部:集集。
(2)經濟重心北移:由於茶葉和樟腦的產量與出口數量逐年增加,原來以南部為主的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北部。
三、傳教士到臺灣
1. 活動情形:清朝末期,陸續有歐洲與美洲的傳教士到臺灣南部與北部建立據點,進行傳教工作,內容包括醫療、教育與文化。
2. 示例
項目/傳教士 |
馬偕 |
馬雅各 |
巴克禮 |
活動範圍 |
臺灣北部 |
臺灣南部 |
臺灣南部 |
對臺貢獻 |
◆提供醫療服務,讓民眾逐漸接受基督教 ◆在淡水創立牛津學堂(理學堂大書院)和淡水女學堂 |
◆創辦臺南 新樓醫院,引進西方醫療技術 ◆推動在地拼音語言教育 |
◆創辦臺南神學 院,培養傳教人 才 ◆推動在地拼音語言教育,提升識字率 ◆發行報紙 |
影響 |
在醫療、教育與文化等方面貢獻良多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